來源:經濟日報
2025-07-03 09:11:07
原標題:建管并重打造高標準農田
來源:經濟日報
原標題:建管并重打造高標準農田
來源:經濟日報
沃野良田,國之根基。近年來,各地積極探索高標準農田建設。甘肅、湖南、山東等省份立足各自實際,因地制宜,在加大基礎設施建設、補足田間設施短板弱項的同時,在機械化、科技助力豐產豐收上著力,推動農業現代化轉型,并探索長效管護舉措,取得了一定成效。
今年上半年,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《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方案》,為今后做好相關工作指明了方向。高標準農田建設,是提升耕地質量、改善農業生產條件、保障我們端穩端牢“中國飯碗”的重要抓手,也是落實“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”戰略的核心舉措。要讓這些承載著豐收希望的良田長久地“生金吐銀”,關鍵在于建得扎實,更要管得長遠,真正做到“建”“管”并重。
協同發力,共筑“沃土”根基。建設高標準農田,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,牽涉土地規劃、農業生產實際、農民真實需求、資金保障、水源調配和生態保護等方方面面,需要自然資源、農業農村、財政、水利、生態環境等多個部門擰成一股繩。從規劃藍圖到項目落地,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。自然資源部門精準劃定良田范圍并守護其永久屬性,農業農村部門把關標準、組織施工,水利部門保障“水到渠成”,財政部門確保“糧草先行”。哪個環節卡了殼,都可能影響最終效果。因此,要打破部門壁壘,共享信息,心往一處想、勁往一處使,因地制宜嚴把質量關,共同解決建設中遇到的難題。
因地制宜,激活“智慧”潛能。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本質在于系統性地提升土地的內在“體質”和抗風險能力,不僅需要修路、通渠、架電這些“地上”工程,更要下足“田里”功夫。核心是補齊田間設施的短板,讓田地能更好地“鎖”住水土肥,更能“扛”住旱澇災害,方便農機大顯身手,也讓農田的生態韌性更強。立足本地特色,通過土地平整、土壤改良提升地力,鼓勵規模化經營,并配套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——從統一供種、智能灌溉到專業植保,讓農戶也能輕松享受現代農業的便利與高效。更重要的是,讓物聯網、大數據這些“新農具”走進田間地頭,實現精準施肥、變量施藥、數字化管理,讓智慧農業為增產增效插上翅膀。
建管并重,守護“長效”糧倉。建好高標準農田只是開了個好頭,后續的精心管護才是讓它持續發揮“黃金效益”的生命線。要避免“重建輕管”,建立權責清晰、大家共同參與、保障到位的長效管護機制。各級各部門要目標一致,合力聯動,織密監管網絡。省、市、縣要充實監管力量,匯聚農業、水利、自然資源、電力等領域的專家智慧,嚴把項目建設的“入口關”和“質量關”,確保資金用在刀刃上。要明確“誰來管、怎么管”,推行“縣統籌、鄉監督、村落實”的責任體系,探索引入專業服務組織和日常巡查機制,讓管護更精細、更到位。資金保障上,除了財政專項投入,也可以探索從土地收益中提取一部分“反哺”管護,并引導新型經營主體、村集體和農戶合理分擔,共同守護好來之不易的豐收沃土。
想爆料?請登錄《陽光連線》( https://minsheng.iqilu.com/)、撥打新聞熱線0531-66661234或96678,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(@齊魯網)提供新聞線索。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-81695052,誠邀合作伙伴。